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快讯网快讯正文

什么是血吸虫病 这些因素会导致血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6 02:42:52  阅读:7344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侯湘婷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各类传染病层出不穷,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构成的严重的威胁。其中,血吸虫病就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威胁地区较广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那么请问什么是血吸虫病呢?血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呢?导致血吸虫病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感兴趣的朋友请看下文吧。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

  血吸虫病的症状

  (1)尾蚴性皮炎:大部分病人在接触疫水后1~4天内,接触疫水部位的皮肤上出现以点状红色丘疹、奇痒、数日后自行消退。

  (2)发热:所有病人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昏、头痛。轻型病人,低热;中型病人,38 5℃到40℃; 重型病人,高热可达40℃以上,常大量出汗,如不及时治疗,发热时间延续回~2个月。

  (3)肝肿大:95%以上的急性血吸虫病人均有肝肿大,并有明显压痛。

  (4)腹痛腹泻:病人一般每天腹泻2~5次,大便初为水样。后则出现脓、血、粘液便等。

  (5)咳嗽:大多数病人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粘液痰。

  导致血吸虫病的因素

  (1)自然因素:钉螺的孳生与气温、水分、土壤、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血吸虫毛蚴及尾蚴在水中各有一短暂的自由生活阶段。毛蚴的孵化及尾蚴的逸出除了水以外,还受到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发育和温度及营养条件有关。血吸虫与钉螺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适应,因而两者所需要的自然条件是息息相关的。

  ①气温:我国有钉螺地区均分布于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的等温线以南。最适宜于钉螺孳生繁殖的气温为15~25℃,是钉螺交配、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螺成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温度高于30℃时,有夏蛰现象。低于10℃时则活动迟缓或躲在土缝、草根下闭厣不动。产卵的孵化,尾蚴的逸放,以及它们在外界生存时间的长短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夏日炎热,居民游泳、戏水的机会增加。由于大面积的暴露于疫水,易于获得急性感染。

  ②水:血吸虫生活史中的许多阶段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都有较多的水源,如江、河、湖泊或山溪,且雨量充沛。钉螺分布不仅与地面水有关,亦与地下水有关。住在地势低下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通常比住在高处的人要高。洪水亦能严重地影响血吸虫病的疫情。常为洪水侵犯的地带往往是血吸虫病的老疫区。洪水暴发之后,血吸虫病新病例激增,且常有急性病例,甚至有成批的急性感染发生。

  ③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壕及岸边丛生的杂草是钉螺孳生的必要条件。岸边的瓦砾堆、桥礅和石驳岸的缝隙等都可成为钉螺的孳生地。如无泥土,钉螺即不能产卵和繁殖后代。上述的自然因素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同时并存的,构成了促进抑或遏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条件。

  (2)社会因素:血吸虫病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疾病。许多社会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这些因素包括人畜的行为(暴露与污染),人口流动,水利建设和社会制度等。

  ①暴露: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必要环节。随着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接触疫水的方式与频率有很大的差异。

  相信很多的人对于丝虫病很陌生,丝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及预防工作就很有可能会患有丝虫病。那么,丝虫病的症状是什么?丝虫病是传染病吗?如何预防和护理丝虫病呢?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丝虫病的症状是什么

  1.急性丝虫病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

  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3)丝虫热

  周期性打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渐显露。

  2.慢性丝虫病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淋巴水肿和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

  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

  丝虫病是传染病吗

  1、丝虫病的发病与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感染期幼虫亦起一定作用,与血中微丝蚴关系不大。病变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机体免疫反应、感染频度、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数量、成虫寄生部位以及是否合并继发感染等因素。

  2、在幼虫进入机体发育为成虫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蜕皮液、虫体子宫内排泄物以及死虫的裂解物均可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丝虫热等。晚期表现则为淋巴组织病理改变及继发细菌感染的结果。

  3、目前认为,免疫机制是产生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免疫反应与淋巴系统的损害有关,急性淋巴管(结)炎被认为属I型或Ⅲ型变态反应,阻塞性丝虫病则属Ⅳ型变态反应。早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管腔内充满粉红色蛋白质液体和嗜酸性粒细胞。

  4、继之,淋巴结和淋巴管内出现肉芽肿性反应,肉芽肿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绕以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尚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类似结核结节。由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和纤维化,管腔中形成息肉或纤维性栓子。

  ②污染: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污染螺类宿主孳生的环境及其污染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污染的判定通常可从当地人畜感染率、感染度和虫卵排出量推断而得。

  ③流动人口:人口的流动加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据调查活动于洞庭湖上的渔民来自全国12个省份,每年有4万人次之多。渔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均高于当地居民。外来的渔船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在40%以上,甚至有高达60%~70%者;直接在湖滩上排野粪者占70%以上,污染严重。由于他们常年在水上活动缺少治疗的机会,竟有近半数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不断加重。流动的渔船民是湖区的重要传染源。

  由于难于管理,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来自非疫区的人群,由于缺乏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到湖区活动后,感染率与感染度均比当地居民高。且常有急性感染发生。由于治疗不及时,发展到晚期者也不少见。

  ④水利建设:世界上,在水利建设后造成血吸虫病扩大的事例并不少见。如埃及的阿斯旺湖水坝,加纳的沃尔特湖及非洲四国的卡巴利湖水利建设是最为突出的事例。阿斯旺水坝建成后扩大的灌溉面积由季节性灌溉改为常年灌溉,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阿历山大双脐螺成为当地优势种。曼氏血吸虫感染率由建坝前的2%~11%增加至44%~75%,血吸虫病患者陡增数万人。在加纳、喀麦隆与肯尼亚为牲畜饲养和季节性洪水而建的小型水库,已成为新的血吸虫病疫源地。人类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几乎均能利用引进某一地区的外来水源;灌溉沟、排水渠、贮水堰和水库。

  ⑤社会制度:社会因素中社会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的国家。一则这些国家地处温热带,自然条件有利于螺类宿主的生存;二则人民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经过30多年的艰苦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彻底改变了疫区的面貌。

  血吸虫病的饮食禁忌

  1、急性期因发热等症,故禁食辛热刺激油炸等不消化食物,如大蒜、胡椒、烟、酒、辣椒。

  2、慢性期因腹痛腹泻等症,故禁食甘肥油腻的食物,如肥肉、羊肉、奶油、巧克力、山薯。

  3、晚期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者,饮食宜稀软易于消化而富于营养,如牛奶、米粥、挂面、鲫鱼汤。

  4、晚期腹水,全身浮肿者,饮食宜低盐而富于营养,如黑鱼、牛肉汤、鲤鱼、赤豆汤、豆制品。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①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②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③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结语: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血吸虫病的相关知识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血吸虫病禁食辛热刺激油炸等不消化食物,如大蒜、胡椒、烟、酒、辣椒等这些很重要的,以上小编还介绍了血吸虫病的预防方法,大家要提早做准备哦。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