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快讯网快讯正文

治疗胆囊息肉 哪些方法和技巧能治胆囊息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6 06:52:44  阅读:5496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钟镇涛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检查时都会发现自己的胆囊上长出了息肉,但是却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这种疾病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胆囊息肉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是很大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看看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和预防胆囊息肉的措施。

  胆囊息肉就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

  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

  治疗

  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1.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

  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

  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

  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

  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则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的来说,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认为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定期行超声探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的临床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的,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的时候检查出这个疾病的,3厘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都是很难被发现的,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建议大家每年都要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身体出现什么异常状况尽早接受治疗。

  2、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有着相似之处,主要的症状有右上腹部轻度不适,胆囊息肉并发胆囊结石的时候会出现胆绞痛,但是也有一些胆囊息肉患者这些症状不是太明显的,只有在健康体检的时候才会被发现的。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息肉的隐蔽性比较强,经常会给人们造成不痛不痒、身无百病的假象。正是因为这样,胆囊息肉这种疾病经常容易被别人忽视,最后延误治疗。

  总胆红素偏高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总胆红素偏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总胆红素偏高的危害是什么呢,总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总胆红素偏高的危害

  大部分胆红素在人体内都是从衰老的红细胞裂解液中释放出来的,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通过血液转运到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形成直接胆红素。不管在血红素代谢的任何器官问题,都能使总胆红素偏高,导致人体产生黄疸。总胆红素高风险:血清总胆红素过高,说明肝损害或胆管阻塞。

  间接胆红素高的危害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超出肝脏代谢范围,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就会发生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高的危害

  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胆红素一般不进入胆汁,肝细胞病变,肝细胞肿大,肝内胆管受压或梗阻的胆汁排泄,会使血胆红素。肝细胞性黄疸;肝外胆道肿瘤或结石、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顺畅。梗阻性黄疸。乙型肝炎患者的黄疸主要是肝细胞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由于一些溶血性疾病,可以使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增多。

  2、肝细胞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综上所引起的原因,可总结间接胆红素偏高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红细胞破坏过多。

  2、间接胆红素可透过细胞膜,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3、间接胆红素高显示肝脏代偿能力低或肝脏问题。

  偏高注意

  胆红素偏高患者应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E、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宜多食香菇、芝麻、核桃、大枣、瘦肉等保肝护肝的食物,但胆红素偏高患者不宜食用动物肝脏。乙肝患者出现胆红素偏高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正规肝病医院进行治疗。

  胆红素偏高患者应忌饮酒,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研究表明,重度饮酒者中80%以上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10%至30%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10%至20%将发展为肝硬化。

  平时应多饮水,喝水可以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能够促进腺体,胆红素偏高患者特别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这样利于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可以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造成的的损害。

  胆红素偏高患者应适量的运动可以让身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增强,帮助肝肾代谢的废物,比较快地排泄出去--流汗,这样对胆红素偏高患者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可以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胆红素偏高患者平时要多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肝不好的人不宜剧烈运动。

  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要按时用餐

  正餐的时候不要吃零食,以防止胆囊不断受到刺激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

  2、食物要易于消化

  因为易消化的食物可减轻对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消化的食物有面条、大米粥、豆制品、蛋类、菠菜等。

  3、多吃清淡的食物

  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肉汤等,避免胆囊过度紧缩、胆汁分泌增加。

  4、不要吃得太饱

  以免胆囊过度收缩,使胆汁分泌增加。

  5、要多喝水

  一般患胆病的人都应当多喝水。曾经有统计显示,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容易并发胆囊结石,大量饮水既可稀释胆汁使胆汁不易形成胆石,也可在胆汁代谢失衡,即胆石形成初期将胆石前期物质或小胆石冲刷入胃肠而排泄掉,防止了胆结石的发生。

  预防方法

  1、及时用药

  当肚子里面有肠虫的话,应当及时用驱虫药物,用药量一定要足一点,以防药物不足,蛔虫比较活跃,容易钻进胆道。造成胆道堵塞,最终诱发胆囊息肉。

  2、讲究卫生

  平常生活中我们在饮食上一定要讲究卫生,切忌暴饮暴食,适当控制一下脂肪的摄入。因为摄入的脂肪太多,会反射地使得胆囊收缩,一旦收缩过于强烈就会诱发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如果发生感染的话,就必须及早使用抗菌素。

  3、合理调配饮食

  生活中我们要合理调配自己的饮食,荤素搭配合理,以蔬菜为主,荤菜为辅,少吃肥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另外我们应当保持有规律地地饮食,经常参加运动,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4、注意保暖

  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防止腹部受凉,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使胆囊强烈收缩。

  结语:相信大家在看完上面的文章之后,应该对胆囊息肉这种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胆囊息肉对身体的危害。因此想要避免胆囊息肉的发生,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做到合理饮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又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