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快讯网快讯正文

高血压病的“阶梯用药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6 23:05:38  阅读:6438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张译

  高血压病的“阶梯用药法”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了高血压患者的“阶梯用药法”,亦叫分级治疗。

  所谓“阶梯用药法”,就是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首先选用一种作用缓和且副作用小、经济方便的降压药,适当的降压,以后则根据疗效、副作用等情况而逐级增加药物联合应用,是相加性疗法。

  具体方法是

  第一级可以在利尿剂或β-阻滞剂心得安任选一种,大多数病人以单用利尿剂为合适,用药7--10天。若无效要加用第二阶段药物。

  第二级在第一级治疗用药无效的基础上加用另一类药物,常采用利尿剂加β-阻滞剂或甲基多巴或肼苯达嗪或心痛定。

  第三级在第二级用药无效的基础上,加用第三类药物,如利尿剂、心得安加利血平或哌唑嗪或肼苯达嗪或甲巯丙脯酸。

  目前认为,利尿剂加β-阻滞剂,加血管扩张剂为中度以上高血压的标准治疗,符合目前人们对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及其药物治疗的药理学概念。能加强降压效果又能克服彼此降压方面的缺陷,而具有协同性作用。

  第三级多用于严重的高血压,即选用几种药理作用不同的降压药合用,而且需选用强效药物,如胍乙啶、长压定,可乐宁等。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时观察测量血压,以免血压降压过多过快而影响器官的供血或对心肾功能抑制。阶梯用药法,从第一级起始,每隔1--2周逐步升级。采用这种分级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的高血压可得到满意的控制。

  利尿剂为什么能够降低血压

  利尿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它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再吸收,达到排钠利尿作用,使人体内钠和水的排出量超过摄入量,使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而达到降压作用。但继续用药3~4周后,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已逐渐恢复,而血压仍持久降低,这是由于此时体内轻度缺钠,小动脉壁细胞内少钠,减少了小动脉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从而引起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导致血压下降。

  目前临床上用以降压的利尿剂,根据作用强弱分以下三类。强利尿剂如袢利尿剂速尿;中效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弱利尿剂如保钾利尿剂氨苯喋啶、安体舒通等。后者主要是与醛固酮形成竞争性拮抗作用,使其作用减弱,导致排钠保钾作用。

  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双氢氯消疾)是一种利尿药,还具有降压作用,所以也叫利尿降压药。环戊氯噻嗪(环戊甲噻嗪)和氯噻酮等药也都属于此类。双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回吸收,而表现强大的利尿消肿作用,它的降压作用究竟与利尿作用有没有关系?是否降压作用就是利尿作用的结果呢?

  早年曾有人认为双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就是利尿作用的结果。因为该药通过利尿作用可以使血容量减少,而血容量减少时血压可以下降;另外还有排钠作用,而身体内钠的潴留,也可使血压升高。但此后进行的许多实验观察逐渐否定了这种看法。例如,在服用双氢氯噻嗪后,用血容量扩张药右旋糖酐补充由于利尿作用丢失的血容量,仍然表现降压作用。而长期服用双氢氯噻嗪后,血容量逐渐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但是降压作用依然存在。

  上述事实说明,双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和利尿作用并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利尿作用在本药的早期降压上起一定作用。近年来有人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双氢氯噻嗪能降低血管壁中钠的含量,这种含钠量低的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显著减弱。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介质,是维持血管紧张度和血压的重要因素,如果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减弱,就会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当然,这种看法也不是最后定论。

  双氢氯噻嗪的降压特点是,单独用药作用较弱,每天口服25~50mg,可使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下降约10~20mmHg,对于舒张压高于110mmHg的高血压往往效果较差。与利血平,胍乙啶,双肼苯哒嗪以及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多可提高疗效,所以,双氢氯噻嗪是治疗高血压时的一个主要辅助药物。又由于该药的利尿排钠作用,合并用药可消除胍乙啶、双肼苯哒嗪、氯压定等药水钠潴留的副作用。

  如何区别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总的看来,它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肾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在无明显水肿或未做尿液检查时,患者容易以为得的是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在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故有必要对二者作认真的鉴别。

    那么如何区别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呢?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询问病史,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肾性高血压可分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在病史不典型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这时需做肾穿以明确诊断。

  肾实质性高血压

  这类患者多有肾脏病病史,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原发性高血压

  一般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损害。如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

  肾血管性高血压

  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并应注意病史中有否腰部外伤,腰背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病史。体检时腹部或胁腹部,颈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动脉造影及肾静脉肾素测定,该病施行手术后可治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